查看原文
其他

史家小学名誉校长:孩子该如何迈过小升初这道坎 | 头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库叔

作者 | 卓立 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北京市杰出校长编辑 | 谢芳来源 | 瞭望智库(ID:zhczyj)



许多孩子在新的一学期升入六年级,并在未来的一年为小升初做准备。


孩子应该在这一年学会哪些新技能?面对越来越繁重的课业压力,孩子如何平衡学习与爱好?


面对孩子的爱好与学习的冲突,面对孩子日益凸显的个性,面对孩子对于自己隐私的愈发重视,家长们应该怎么办?


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01五项准备

理论虽然听起来啰嗦枯燥,但十分重要。


第一,学习与成长目标上的准备。


小学中低年级时,孩子只想成为乖巧听话、守纪律、成绩好、屡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他会从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征出发,把自己的成长定位具体化、个性化。


比如,他宣誓要为成为“竞赛小能手”“机器人发明家”“高颜值学霸”“冰球小王子”“网文连载大咖”“诗词擂台守擂大博主”……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这种个性化的目标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要随便打压。


第二,心理上的准备。


小学中低年级,孩子们的成绩还没有分化、成长道路还没有出现分岔,也就没有对比与伤害,很少有挫折与痛苦。到了六年级,学习上的分化、能力上的高下、家庭背景的殊异,会一下子暴露出来,这需要孩子有很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这种心理上的修复力与弹性指数越好,孩子进入初中后的抗挫力越强,心理就越是积极健康。



第三,生活习惯与学习节奏的准备。


小学中低年级,孩子的时间比较充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率低、拖拉、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一般不会成为影响成绩的大问题。


但到了六年级,随着超前学习的普及,以及学业内容的加深,滞缓的生活节奏、毫无紧迫感的生活习惯,就会成为学习成绩的拦路虎——因为,它让孩子宝贵的有效学习时间大大减少了。如果靠熬夜来保证学习时间,孩子的大脑发育与反应灵活性又会大受影响。


第四,自律精神上的准备。


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生活大部分靠“他律”,也就是家长和老师的反复督促、细致管理;而到了中学,老师们经常是交代完注意事项,就不再唠叨提醒。也就是说,老师在逐步放手,同样的学习规划,成效好不好,靠的是孩子的自律。


六年级,家长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自我管理,包括自己设定目标、自己制订计划,以及约束自己、减少干扰,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计划。


第五,学习方法上的准备。


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就是在老师指导下被动接纳;而中学生,需要主动地消化吸收,小学六年级,最好尽快完成这一转化。举例来说,大约有一半的孩子不会提前准备笔记本。


老师强调的重点,敲黑板再三说:“这个是容易混淆的易错点,你要注意别掉进坑里;那个是难点,百分之百会考。”孩子也会随大流地记下来,但他一会儿记在书上、一会儿记在作业本上、一会儿记在试卷上,复习时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翻。


六年级,考试的课程只有三门,孩子已经穷于应付;到了初中,还会逐步加上物理、化学、生物,考试课程将达到九门。学习不得法,就会造成学习成绩的雪崩。


因此,一系列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包括记笔记的习惯、准备错题本的习惯,都应该在六年级得到很好的贯彻。这不仅是强化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更是高效听课、咀嚼反刍、寻找疑难点与错漏点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以上就是即将升入中学的孩子最重要的使命,它需要家长抽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为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做准备。这个准备,很重要,往往比小升初的结果还重要。


因为,它是好结果的驱动力,是不理想结果的扭转力——孩子通过它,初步学会了自我期许与自我约束,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论上我们做好了准备,实践中需要怎么做?



02参与家务

孩子参与家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到了六年级,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应该问问自己:我能照顾好自己了吗?我还在给别人添麻烦吗?


新生婴儿,是免不了给别人添麻烦的,因为他的身体能力决定了万事都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够进行;然后他们一点一点长大,会坐起来了、能爬了、能走了、能跑了、能自己扶住奶瓶了、能自己抓起食物了、能自己上厕所了、能自己上下楼梯了、能自己穿衣服了……到3岁的时候,身体动作的自理能力基本上发展完成,从一个只会躺着哇哇哭的婴儿变成一个自己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小孩。



现在,六年级的孩子们12岁了,3个3年过去了,孩子们比3岁的自己、刚刚进到小学时6岁的自己、三四年级时9岁的自己更会照顾自己了吗?妈妈爸爸是否可以对孩子的生活琐事完全放手,转而把更多精力专注于共同的心灵成长了吗?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承担家庭生活中的责任了吗?


基于上面的考虑,我建议六年级的孩子们可以试试做到这些:


能够做简单的饭菜,周末给全家人准备早餐也不在话下。


负责整理自己的床铺,包括每天保持整洁和周期换洗。


保持书桌的整洁,在每天完成功课后简单整理,或固定一个短小的周期彻底整理。


管理自己的书柜,在每学期结束后,及时收纳旧的教材教参,调整课外读物的摆放阅读顺序。


保持个人衣柜的整洁,会简单熨烫衣物,开始尝试独立进行换季的衣柜整理。


如果决定养一个小宠物,自始至终照顾好它,除了日常的照顾,在自己外出旅行时,要提前安排好持续照顾的方式。


使用家里的某一公共区域(沐浴间、书房、客厅……)后,即时打扫整理,使之保持原貌。


承担两项以上家庭的共同事务,譬如,晚餐后洗全家的碗;照顾家里的绿植;负责使用扫地机器人或吸尘器;负责家里某一部分区域(玄关、卫生间、阳台、书房……)的周期整理;负责购买家里的清洁用品;制订家庭旅行计划……


开始发现自己在家务工作中的偏好:是更喜欢买菜,还是做饭;是更愿意洗衣服还是扫地;是更愿意学会几道自己爱吃能炫的菜,还是把浴室的角落擦得闪闪发光……


在平常的日子里日渐发现生活细节的美好,感受一蔬一饭、一花一朵的美不胜收,从而在每一个不管有没有阳光的日子都心生暖意。



03兴趣与特长

孩子的特长,只有成为他情感支撑的一部分,才会成为他离不开的志趣。家长要牢记“兴趣”比“特长”更有价值这句箴言,鼓励孩子去自由发展,孩子未来才有可能找到事业与兴趣的契合点,找到幸福人生。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觉得“技多不压身”,在让女儿学习小提琴的同时,还给她报了乒乓球、体操和画画,现在到了高年级,又加上了语数英的课外班,每个月光是报班费就是几千上万。


这位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女儿从小有些运动细胞、韵律感不错、对色彩也敏感,这些课程一开始的学习,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难度,希望将来孩子长大了,除了与普通考生一样参加高考之外,还有一条可以通过艺考上大学的“捷径”。


不过,现在孩子上六年级了,自尊心渐强,对妈妈的计划抱有抵触心态,经常呛声说:“我又不是一团橡皮泥,你们想把我捏方,我就方,想把我搓圆,我就圆。我知道,老爸一直在为自己当年没有入选市乒乓球男队惋惜,妈妈你呢,心里一直有个小提琴梦,但为什么要把你们的希望放在我身上?”


这个话题一放到网上,网友们就炸了,分成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一部分网友认为,妈妈的想法苦口婆心、高瞻远瞩、不无道理,如果孩子有一技之长在手,将来升学会多一条路。


而更多的网友则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拥有所谓“一技之长”的孩子,不一定快乐。一方面,在特长培养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消耗了很多精力,导致不少孩子几年后除了艺考别无出路;另一方面,孩子的天赋和特长,与兴趣并不一定是吻合的。


有的孩子,虽然学琴很快,却对器乐练习本身没有浓厚的兴致,对很多名曲没有情感的投放,听到大师级别的演奏,也不会眼含热泪。也就是说,他对此没有投入和沉浸的志趣,学习完全靠外力推动。


因为特长与兴趣的不一致,导致这类孩子的创造力较差,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连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心理咨询师詹姆斯·泰勒通过大量的调查案例证实,在15岁之前花太多时间谋求特长的孩子,在情感发展上会比一般孩子落后2-5年。


这是由于父母在培养这些孩子的特长上花了大量的精力,把课余时间都用练习占满,却忽视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与社会化的发展。


这样,就算他现在通过才艺考级有了一个不错的小升初结果,将来又通过艺考上了大学,由此谋求到一份相关工作,他也不可能在技艺上再进一步,也没有什么幸福感,他会一辈子生活在厌倦中。


看到这种难堪局面,勤于谋划的父母,将来是否也会后悔?家长忘了思量,一个仅有一技之长,却没有创造力的孩子,他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


一个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孩子,对生活的积极性究竟有多高?一个情感发展不成熟的孩子,能否体悟并懂得体谅、宽容、感恩等细腻的情感,能否享受爱与被爱,能否面对挫折、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交流?


后面这些情感发展的因素,也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能否创作出一流的作品、能否让大众感知他的创作的价值,以及能否寻求到知己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比特长更重要。


六年级,在小升初的压力下,急切地谋求孩子的一技之长,增加升学的砝码,本无可厚非。但家长要避免这一行为造成孩子的反感与叛逆,带来“过犹不及”的结果,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看看孩子在哪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浓厚兴趣的判定标准很简单——某一件事,战胜了玩手机和吃零食的欲望,就是在孩子心中长出了志趣的幼苗。


而孩子有某个方面的特长,比如平衡感特别好、对颜色很敏感、对音律无师自通等,不代表他的兴趣在此刻就集中在这上面。


因此,不要逼平衡感特别好的孩子去学滑板或溜冰;不要逼对色彩敏感的孩子去学画画;不要逼音准好的孩子去学器乐或歌唱。


很多时候,家长担心浪费的天赋,会在孩子成年后,从别的方向发展起来。比如,对色彩敏感的孩子,后来成了室内设计师或服装面料研发师;平衡感特别好的孩子,后来成为感统结合方面的教练;对音律无师自通的孩子,虽然没有成为钢琴演奏家或作曲家,后来成了米其林餐馆背景音乐的研究人员,或成为电影音效方面的大咖。


也就是说,天赋只有与真正的热爱相结合,才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快意与幸福。这一点,我们家长要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第二,多关心孩子在特长培养中的点滴收获,而不要用考级来压迫他,让孩子备感厌倦。


以钢琴为例,一旦决定考八级或十级,孩子就必须一遍遍弹奏老师布置的练习曲,一遍遍抠指法、节奏、强度等细节,而这些练习曲的选择,都直奔过关而去,通常充满技法的陷阱,而无情感的灌注。


练习曲本已枯燥乏味,而为了考级又强压孩子练上数百遍,这种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训练,很容易让孩子对钢琴由爱生恨。这也就难怪孩子考级证书一到手,就来了个兴致大撤退,有的孩子甚至再也不愿意碰钢琴了。


什么是兴趣?孩子在特长的培养中体悟到快乐、自信与乐趣,他才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这种感觉才是孩子提升技能、战胜学习中的阻力的源泉。切勿让急功近利的考级破坏这一源泉。


第三,在培养特长时,要允许孩子的状态有起伏,允许他用他的特长来宣泄负面情绪,或寻求心理支撑。


要知道,哪怕是贝多芬那样的天才,在少年时代,也有“憎恨钢琴”的时候。少年时,身为长子的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过早接过父亲的宫廷琴师职位,一天到晚地练琴、演出,禁锢了心灵自由。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他颓丧过、咆哮过、黯然神伤过。直到某一天,他听到一段完美的、近乎安慰又启迪的音乐,被感召了,他超越了狭隘的怨憎,找到了通往音乐殿堂的闪闪发光的阶梯。


这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有耐心,要等待孩子自己的感悟。当孩子用他的特长,如弹琴、画画、击球来宣泄负面情绪、宣泄压力时,动辄斥责他的家长并不高明,尝试与孩子站在同一条战壕里,体会他的压抑、忐忑与发泄过后的畅快,默默地陪伴他,这样的“知己”才能知晓孩子的心声。



04依赖孩子


进入六年级了,我还建议父母们做一件事,就是:学着依赖你的孩子。


成长到十一二岁,孩子们多少已经拥有了一些生活的、社会交往的、自我探索的能力和跃跃欲试的愿望。但也是因为进入了六年级,父母们恨不得让孩子的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到学习这个刀刃上。


但我们没有想过的是,这个刀刃上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呢?这个刀刃上需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孩子全部的时间,而是真正的有效时间;能够心甘情愿的、全情投入的时间;能够主动做出计划、总结经验、提高效率的时间。


如何才能让坐在书桌前面的时间变得有效起来?我想起几年前一个叫郑旖旎的小姑娘。


据郑旖旎的妈妈说,她很小就喜欢做饭,但家里一直拦着,不让她花太长时间做。为什么呢?小姑娘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中等水平,到六年级了,妈妈觉得孩子的时间花在学习、运动、休息上都不太够,哪里还能多出来时间去干做饭这些闲事呢。孩子也很听话,妈妈不让做,也就乖乖地不做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书桌前。


到了那年年末,妈妈单位特别忙,有很多工作白天忙不完,只能带回家来赶工。有那么一个星期,爸爸也出差了,妈妈只好一边忙工作,一边挤时间给旖旎做饭。最忙碌的一个截稿期限前,妈妈迫不得已打破了自己的规则,问旖旎能不能简单地给她俩做口饭吃。她怕耽误旖旎的学习,还叮嘱说,冰箱里有鸡蛋、青菜和面条,直接煮一锅就好。旖旎很乐意地答应下来。


妈妈埋头去忙自己的事了,一会儿工夫,旖旎利利索索地端出食物来:喷香的鸡蛋是用黄油单独煎出来的;青菜烫过以后,加了姜葱丝滚油白灼;面条是用冰箱里库存的高汤煮出来的。


妈妈一边对旖旎的厨艺大加赞叹,一边暗暗担心是不是耽误了旖旎今天的学习时间,会导致孩子晚睡。于是,吃完饭,妈妈没有让旖旎洗碗,自己把用过的碗筷收到厨房水池里泡上,就赶紧催旖旎回到书桌前。


没想到的是,那天旖旎比平时更迅速地完成了学校的功课,还主动把课外班布置的周作业也一并完成了。出来看到妈妈还在电脑前忙碌,旖旎顺手把厨房里的碗筷都洗干净了。


忙得晕头转向的妈妈到周末才有时间问起旖旎:“你做饭那天是作业特别少吗?复习预习都没落下吧?怎么那么快?”旖旎说:“我也不知道呀,就是您让我做饭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做好饭您说好吃我也特别高兴,后来写作业的时候也挺高兴的,一高兴就很快写完了。对了,我那天的作业还写得特别好,一点错儿都没有!”



后来,旖旎妈妈有意识地又安排了几次做饭的任务给孩子,发现如果是预先告诉了孩子要占用时间做饭,孩子就会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不仅仅是做饭,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依赖孩子。


房间的清洁、假期的出行攻略、帮助照顾弟妹、参与社区活动等,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即便是一开始做得不够理想,但是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就可以多鼓励他。让他的多项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适应多任务的工作状态。


这样,他在进入中学的学习后,面对学习科目的骤然增加,也可以胜任多头并进的学习状态、合理分配不同学科的学习时间、懂得多学科学习时间的穿插安排和对碎片时间的充分利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孩子能够从自己被托付、被信赖中,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和有能力,从而找到自信的心态。



05独立的衣柜

六年级,我建议父母们给孩子一个独立的衣柜。


在这一年里,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孩子们的身高开始飞速接近父母,面孔也开始发生改变,开始拥有中学生的外貌。我们需要给这时候的孩子一个独立的衣柜,里面的衣物大概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孩子日常穿着的校服和各种惯穿、好穿的运动装。


第二,是孩子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见挑选的校外穿着服装。我们要做的,是把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塑造权还给孩子,告诉孩子:父母在你还小的时候,没有经你的同意,按照自己的审美,替你行使了十二三年的形象管理的权利。


现在,这个权利交还给你,你可以选择继续委托父母代管代行;也可以在自行行使这个权利的时候和父母商量,参考父母的意见;你还可以我行我素,在父母许可的金额范围内,全权决定自己出门示人的形象和表情。


但是,和这个外在形象的独立密切相关的是:孩子,从现在开始,你也要学习对内在的自己负责了。内在自我的管理是比外在自我的管理更繁复、更千头万绪的一件事情。


就像你外在的服饰选择,可以尽可能地让自己舒适,但不可以为了一己的舒适而流于影响市容的邋遢;可以尽可能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但不可以为了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而让观者“辣眼睛”一样。内在的自我管理,它也有需要遵循的底线和起码标准。



我儿子小学毕业那一年,我们为他整理出一个独立的衣柜,并告诉他,“以后搭配衣服有啥需要帮着参考的,还是可以随时来问我们,自己管不好自己、找不到”。


很多年以后,我儿子才告诉我,当时他其实完全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但那些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尤其一有什么困惑的时候,就会冒出来。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他说突然了然了,那一天是他独自出发走向他自己的人生的那个标志性起点。


那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还跟在他的旁边再努力陪跑一段,以备孩子的随时咨询;渐渐地,孩子越跑越快了,我们的脚步就这样一点一点慢下来,目送他走远。不过,我儿子现在还是很喜欢回来和我们讨论各种问题,也带给我们新鲜的视角和观点。


第三,对于今天的孩子,还要在衣柜里多准备一套礼服。


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不少场合需要庄重出席了,比如,大家庭里的各种庆典和仪式、到剧场聆听交响乐或观看歌剧演出。盛装出席是对主人的尊重、对演出者和创作者的致敬。如果是研习各种艺术类才艺的孩子,更是要必备一套礼服,随时准备好踏上舞台,绽放自己。



06不随便晒娃


六年级的孩子们已经来到青春前期,对世界、对自我都有了崭新而日渐独立的认识,他们已经不是那个被夸奖、被肯定就能欣欣然的小不点儿了。


父母随便把这时候孩子的日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公开,很可能会引发亲子关系的不和,引发羞愧、恼怒、不安与焦虑的情绪。


“把我坐在马桶上看漫画的照片放到你的朋友圈,老妈,你这是何意思?”


“我就是太信任你,才把春游照片发给你看。结果好好的照片你搁到朋友圈,就变成了一大堆无聊阿姨在下面帮你‘猜女婿’。女生和男生之间就没有哥们一样的友谊了吗?”


“妈妈,我严肃警告你哦,如果你再把我打哈欠的照片和你的爱心早餐一同上传,我就拒吃你做的早饭。凭什么让人看我吃的东西,还来调侃我昨晚为什么不早睡?”


 “老妈,你就是太虚荣,恨不得我变成别在你胸口的勋章。你难道不明白吗?如果人家特别羡慕我出息,就会假惺惺地恭维你,暗地里嫉妒你、讥讽你,说你自己混得一般就靠孩子往脸上贴金,这种议论,只会加大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


如果人家的孩子跟我一样表现好,甚至比我更有能力和个人魅力,你就会因为自己的炫耀行为变得很可笑,人家就会怜悯你……反正这种拿我当勋章到处给人看的行为,结果都不会好。这样的道理,老妈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你真是一个天真的中年少女!”


听到家中初长成的儿女这般质疑,父母大多数应该是吃惊的——孩子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关注个人隐私了,难道他的个人生活还要对自小看着他长大的叔叔阿姨保密?


这件事情谁做得过火?公平来说,是潜意识中一直把孩子当作自己私人财产的父母。意识到这种边界的存在,并逐渐学会尊重它,是十分必要的。


知名心理咨询师柏燕谊老师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爱暴力》,书中讲述了很多心理咨询者的故事。这些深藏心中的痛苦多半来自咨询者的原生家庭:来自父母任性又狂热的爱;来自浑然不知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边界,也不尊重边界造成的暴力干预;来自“你都是我生的,我还决定不了你的事”的自负与狭隘。


这些父母的粗暴之爱,让儿女二三十岁,甚至三四十岁都无法获得正常的生活,无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自信又坦然地与人交往。他们似乎只有两种出路:一种是唯唯诺诺依照父母的意愿来重塑自己,通过谦卑讨好的路径,避免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很可怜地换得一点喘息机会;另一种就是把父母对自身自由的粗暴践踏,移植到与配偶、子女的关系中,也变成一个“爱暴力”的施暴者,原样复制原生家庭的悲剧。


柏燕谊老师据此反复强调亲子关系中“边界”的重要,因为只有原生家庭明确了这一点,孩子才会受到必要的尊重,他的自信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建立起来。小学六年级,甚至更早一些,就是建立这种边界的恰当时机。



不把孩子的照片与动态随便放到父母的社交网络上,除了确立亲子关系的边界,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与网络上都彼此尊重之外,还有以下作用。


首先,让日渐走向成年、开始独立行动的孩子置身于安全的环境中,减少被不怀好意的人骚扰的可能性。


随着父母交往面的复杂化,现在还有谁的朋友圈能保证都是知根知底的亲友?父母频繁在朋友圈晒娃,孩子的生活行踪与兴趣爱好都会完全暴露,一旦这一大波人当中有一个隐藏着图谋不轨的心,孩子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其次,让孩子处于客观、一致的评价体系中,就不会被差异性很大的评价搞得晕晕乎乎,失去对自身的判断力。


社交平台上的评价体系,与学校和家庭给予的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小学,孩子的价值感尚在一个萌发期,学校期待孩子形成正面、朴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期待孩子专注于学业,将剩余的精力放在练琴、锻炼、排练舞蹈和戏剧等方面。但如果家长过早地将孩子的照片与动态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孩子所受到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也许更多的人会将孩子的外貌、穿衣风格、房间里风格另类的摆设等,作为其价值所在。


如果孩子价值观尚未成熟,当他看到社交平台上的这些评价,他一定会交织着兴奋与困惑:为什么这些社会上的评判标准,与学校完全不一样,究竟谁更有道理?也许学校灌输给我的,在社会上会吃不开,是迂腐的观念?


因此,不但孩子自己要晚一些接触社交平台上的评价体系,家长也不要开放自己的社交平台,把网友对孩子的任性评价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减少孩子被比较的可能性,也减少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带来的焦灼。


最后,我们做父母的仔细想一想,把孩子的照片和动态放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去的目的是什么?想得到羡慕和赞许,甚至,想在气势上压制朋友圈中那些中年得志的朋友:“你自己有才有势有什么用?你有这么个聪明绝顶又多才多艺的孩子吗?”


这种家长之间无聊的较劲儿,所引发的问题就是不断地把“完美小孩”的压力堆叠在孩子身上:你既要做得了奥数,又要秀得了英语演讲;既要琴艺出众,又要美貌绝伦;既要有独立生活能力,又要有做慈善、做义工的胸怀……


世间有没有这种孩子?有的,这需要过人的天赋与自律,也要压抑自己的某些本性,要活得每时每刻都像“完美小孩”,压力与焦灼也会如影随形。


我们当父母的,为了自己的虚荣,就要把孩子逼到这个地步吗?最终,我们失去的将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容,以及他对生活的满足感。


好的成长陪伴,好的亲子关系,其核心内容无非是这么一点:


无论你是在金字塔的塔尖还是基座,我都深深地牵挂你,默默感受到你带来的幸福。我的骄傲,无需外界的肯定,只需与你分享。鼓足勇气去尝试成为那个理想中的我吧,就算失败,我也微笑接纳你的归来。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拿着一万元人民币在上海买房?六年级的他们用数学来解答这个“天方夜谭”

一到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划详细指南(老师、家长必备)

谷歌发布全球K12教育新趋势,教室中正在发生哪些转变?


责编 | 芋圆

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